阅读历史 |

第1068章 火烧堾丽粮仓(一)(1 / 2)

加入书签

这一日,复启华看似漫不经心,到处溜达,来到了人事大院,找到碧书怀,二人闲聊多时。 复启华道:“碧兄,大德四皇子即将继位,不知老哥如何应对?” 碧书怀昂首挺胸道:“我这便辞去官职,隐居山林。” 复启华听后大笑,说道:“老哥可真是耿直啊!不过你辞官之日,便是你全家老小死亡之时。” 碧书怀侧头道:“忠臣不事二君,即便他杀了我,又有何惧?” 复启华再次笑道:“生死不过是一念之间,不过如此死去,却是毫无意义,反而辜负了云生统帅对你的一片厚望。” 碧书怀听罢,转头看向复启华,说道:“复兄有何高见?” 复启华道:“三十六计,走为上策。保存实力,等待云生归来。” 碧书怀思考多时,点了点头,说道:“复兄言之有理,一切大事等云生统帅归来之后再说吧!” 二人又找到悬立帆。 悬立帆却道:“我坚信云生统帅尚在人间,我要在此为他当好管家,等待云生统帅的归来。” 二人听后,不禁为悬立帆的忠诚所打动。 二人也不再计较,又找到禾知苗和水曲平二人。 四人一番商议,连夜带上父母妻小,一番化妆打扮,分散出城,只向南仓山下的嘉宁县永乐堡而去。 有道是“狡兔三窟”,云生早在云成之战后,便在嘉宁县永乐堡为碧书怀、复启华等人修建了几处别墅,做为众人的退身隐藏之处。 三关军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在名珠和肃泰等人的带领下,继续向堾丽府挺进。 此时三关军大军经过近一个月的行军,已经距离堾丽府城不足400里地。 天空之上,名珠、肃泰、茗蕙、闯破城、云影、名风起、断曜七人飞行在前,指引着大军前行。 而名风扬、邦战国、舍清月和风雨楼的煌北楼、雷火堂主闯东明以及雷火堂的三位百万皇共八人负责断后,防止金鹰百万皇偷袭。 地面之上,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的15万大军兵分五路,齐头并进。 5100名长风破甲队将士、1万名龙骧铁骑,2万名藤甲军骑兵和1万名轻骑兵在前开路。 5100名长风破甲队将士和1万名龙骧铁骑居中而行,将士们个个身穿重型铁甲,手持长枪,随时做好战斗的准备。 而2万名藤甲军骑兵和1万名轻骑兵则个个手持弓箭,分散两侧,游弋在四方,侦察着敌情。 在4.5万名骑兵的身后,是第二军团的重型打击部队。 将士们驱赶着马匹,推动着1000辆铁车、500辆架桥车、500架“雷神”单箭弩车、500架“铁锤”投石车以及1000架“刺穹”破弩。 中吴会战共俘获战马2万多匹余,名珠将这些战马全部分给了第二军团的重型打击部队。 如此,第二军团的重型打击部队将不再手推数量众多的大型装备,而是全部改用马匹拉运,如此便大大地加快了第二军团的行军速度。 在第二军团重型攻击装备的身后,是1.5万名后勤装备保障分队。 数万匹战马拉运着数千架车辆,载运着粮食,肉类及各种武器装备。 在部队的最后,则是2万名“游隼”单装弩兵,其中1万名“游隼”单装弩兵身骑战马,而另外的1万名“游隼”单装弩兵则是步行,负责断后。 如此骑步结合,既可以组成严密的防御阵形,又因为有了1万名骑兵断后,大大地增加了机动性能。 三关军大军兵分五路,前后绵延近百里地。 庆年府和堾丽府均位于洪南莽北中央平原,一马平川。此时时值十一月下旬,天寒地冻,庄稼早已收割完毕。 五路纵队行驶在平原之上,速度大为加快。 三日后,三关军大军已经距离堾丽府城不足百里,前方的金鹰大军清晰可见。 此次征战,由金武帝阿萨亲自指挥,御架亲征。 右贤王密达将金武帝阿萨准备亲自指挥大军,与三关军决一死战之事告诉躺在病床之上的拉拉萨大祭司。 拉拉萨大祭司听后,长长地叹了一口气,说道:“由他去吧,不经历战争,他是不晓得三关军的战力有多强悍。” 右贤王密达听后,也是长叹一声,说道:“是啊,陛下总是以为我们不行,让他尝尝三关军的战斗力,以后或许会老实许多。” 其后,在金武帝阿萨的亲自指挥下,先后调集驻守在益宁城的10万大军,加上驻守京城的10万大军和从庆年府撤回的5万将士,共计25万大军。 25万金鹰将士齐聚堾丽府外东侧100里地,而后开始挖沟筑墙,准备以此挡住三关军的前进步伐。 壕沟宽约三丈,深约三尺,土墙与胸平齐。如此设置,对于进攻一方,因有沟有墙,故马匹不能逾跃。 名珠令大军停下,在距敌土墙20里地外安营扎寨。 1万名“游隼”单装弩兵布置在前,其后是1000辆铁车、500辆架桥车、500架“雷神”单箭弩车、500架“铁锤”投石车以及1000架“刺穹”破弩。 1.5万后勤保障军将士居中,再后则是5.5万名骑兵。 这几日,名珠一直在思考对敌之策,遂召集肃泰、茗蕙、闯破城、云影、名风起、名风扬、邦战国、断曜等开会。 名珠道:“众位,如今云生不在,我们不必着急进攻。大战未决,人心不散。 如果大战胜利,必定各种魑魅魍魉层穷窜出。所以我们当前应当保持谨慎,小心应对。” 肃泰道:“名珠说得不错,我们且与金鹰消耗一段时日,待云生回来后,再做决战。” 名珠又道:“不过现在已进入三九寒天,天气越来越冷。我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